靜宜碩士班一年級的學生與文化課程老師們前往新竹尖石鄉泰雅族的部落參訪學習。
第一天,由林益仁老師帶領進行「走動式工作坊」,即是老師帶著學生們來到不同場景的教室、分享當地的故事與經驗。學生們第一站來到尖石鄉泰雅族原住民文化館,欣賞泰雅族的文化物品,分享獵首與食物的關係。過去獵場的爭執,是靠各族群代表誰先拿到一顆人頭,即可擁有獵場的權利,是上天賜與的,一顆人頭解決了更多人頭的掉落。下一站來到錦犀大橋,林益仁老師介紹壁畫裡泰雅族的故事,學生們欣賞橋兩側的壁畫。餐後,學生們來到「魯壁的一家人」陽台,林益仁老師指著對面的山,開始分享新竹泰雅族的分布。學生們進入「魯壁的家」,領聽林益仁老師分享說加拿大總理來新竹部落的故事。最後大家於田埔教會的閣樓分享彼此心得,結束了第一天的行程。這個走動式的工作坊,讓我們不僅學習到泰雅族傳統的文化也讓我們感受到一個族群如何與國際農民交流,吸取其他國家的經驗也把我們台灣的經驗帶到國際。
第二天走動式的行程大都是在部落間學習,我們自田埔教會出發,來到了芭翁老師的課堂上,傾聽小米的故事、小米穀倉參觀,聆聽老師與國際(如不丹、祕魯農夫)交換不同的種子的經驗,並反思源自泰雅族種植小米的文化與種子的豐富。芭翁老師不僅僅有國際寶貴的經驗,她也從農委會農試所的作物種源中心帶回的30種小米,以及從十處泰雅族部落採集到10的種小米種子。芭翁老師並向學生們分享,關於小米從開墾、祭儀、種植、季節、蟲害等等小米有關的細節,以及族語的紀錄。芭翁老師並考驗學生如何分辨兩種小米,她說耆老主要是透過搓揉小米,看見小米內部米粒顏色的不同,來辨別小米的種類。同學再來是來到夏禾老師的農場,領聽夏禾老師如何透過自然農法,達到畜牧與種植循環的農業方式。夏禾老師帶學生們參觀他的雞舍以及菜園,讓學生們更了解自然農法與小農發展的可能性。夏禾老師說「自然農法」是指透過極少的外力介入,讓農業自然的生長,如:種菜不採用有機肥,而是利用雞糞與微生物結合發酵後的肥料來施肥。
這兩天的行程,我們不但學習到一個原住民族的族群如何與國際間的小農交流,並進行建構地方農業的知識,也學習到台灣原住民族小農的轉型與契機,善用地方的特色與環境,傳統天、地、人的生態農業的反省與統整等等,真可謂學習與反省並重的教學模式,相信這次的校外教學每一個人都滿滿的豐收而歸。